辕门立雪是什么典故?
辕门立雪应该是错写,只有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典故如下: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程门立雪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那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出自:《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颐,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理学大儒。一天,杨时和游酢去拜访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醒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门立雪表达了古人尊师重教的一种精神。
程门立雪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可贵精神。
有一个佛门故事也是程门立雪的典故。传说禅宗二祖慧可是南北朝人,俗姓姬,名光。他从小精诗)、《易经》喜欢游山玩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姬光接触到佛教籍,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潜心学佛,出家当了和尚,改名叫神光。
神光四十岁左右时,来到嵩山少林寺,参拜禅宗祖师菩提摩。传说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南朝宋末航海来到广州,经金陵自往洛阳,到达嵩山少林寺后,对着墙壁盘膝打坐已有九年。
神光恭敬敬地要拜他为师,然而,菩提达摩却一言不发。当夜风雪交加神光求师心切,不为风雪动摇,一直站在达摩门前。到第二天时,地面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神光的行为终于感动了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替神光改名为“慧可”,向他传授“安心”法门。
九年后菩提达摩临终前传给慧可《楞伽经》四卷和袈裟、衣钵。慧可还得到了达摩的心法,于是禅宗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