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第一次守住了东京第二次却弄丢了?
因为太原丢了。
第一次金兵南下,太原还在北宋手里,有太原在,不管金兵是分兵围攻太原,还是直接攻击北宋,都必须要小心腹背受敌的可能性。所以金兵无法全力进攻。
而当金兵第二次南下,此时太原已经失陷,而被北宋逼迫救援太原的西军也已经覆灭,此时的北宋,既没有太原可以牵制金兵,又没有了外部的勤王救兵,陷落也就成为了必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
第一,不喜欢看《宋史》,太窝囊、太憋屈。但是还必须得看,因为如果缺了《宋史》,我们就无法了解中国人的血性、精气神和尚武精神是如何丢失的,“封狼居胥”和“虽远必诛”是怎样退化的。
第二,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人才,更不缺乏血性,比如白起、蒙恬、李牧、岳飞、袁崇焕等人,不过从这些人的功绩和遭遇来看,我们的人才和血性都被自己人和自己的体制给扼杀了。
发生在公元1126和1127年的两次“东京保卫战”的不同结果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区别就在于一个人:李纲——第一次有李纲,赢了;第二次李纲被投降派驱逐,然后输了。
再进一步说,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李纲的决定性作用并非其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素养有多高,而是因为在他影响下的那群高昂的头颅、坚挺的脊梁、不屈的意志和必死的决心——这几个要素,如果在第二次保卫战中随便具备其中一种,“靖康之耻”就有可能不会发生,至少不会这么惨。
进入正题。
第二次东京保卫战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北宋政府的自我放弃,最典型的一件事情就是:金军自始至终都没有进入开封城,降书顺表、赔偿金、皇家仪仗以及最后徽宗父子和帝姬们都是自己和汉奸们主动送出去的——由此可见,东京保卫战的失败和“靖康之耻”的发生,纯粹是因为北宋政府从官僚到军队、从国家机器到意识形态,全都烂透了!
北宋从建国伊始就立下了一项基本国策:不杀士大夫。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还把士大夫阶层宠得没了边。重文抑武、以文制武,从潘美到狄青,这些名将们即使立下不世军功,在那群“高贵”的文官眼里也还是一群不入流的“大兵”。北宋名臣韩琦曾指着狄青的鼻子叫嚣过一句名言: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这句话寒了北宋所有武人的心。但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这群“好男儿”在干嘛?要么筹划逃跑,要么准备投降——这就是这群孔孟传人的嘴脸。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在第一次保卫战中最为坚定的投降主义者、宰执白时中和李邦彦,事后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在第二次保卫战中实现了第一次没有实现的愿望:投降。所以,开封沦陷,徽宗父子“北狩”,活该!
鉴于中唐以后以及五代骄兵悍将客大欺主,赵匡胤同志采取的措施中不仅有“重文抑武”,还有“守内虚外”和“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种体制带来的后果有两个,一是京城禁军数量的庞大(所谓“冗军”),二是军队整体战斗力的下降(兵、将形同陌路,互不了解)。这种情况到东京保卫战前期的时候达到了极致,此时的情况是,宋、辽之间自“檀渊之盟”后已经一百多年没有战事,除了西北战场(西夏)外,整个北宋不仅民不知兵,就连军队也都养成了一群肥羊(这种现象在《清明上河图》里面都有体现)。正是这群“肥羊”,在联金灭辽的过程中,连落水狗一样的辽兵都打不过,这才让金国对北宋产生了觊觎之心。他们也“不负众望”,在金军入寇的过程中一触即溃,让金军顺利攻到了家门口。这其中最恶心的一件事是,五万金军在黄河北岸敲了一通鼓,吓得南岸十三万宋兵不战而逃。
第三烂:血性
秋水君来回答"为什么北宋第一次守住东京(开封,汴梁)而第二次却弄丢了"这个问题,希望读者们忍住愤怒别骂我,要骂就骂徽,钦二帝这对混账父子吧?
1125年11月,金人发兵南侵,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宋徽宗吓呆了,拉着一位大臣的手说:"朕万万没想到金人会这样(金,宋曾订了"海上之盟"联合灭辽,攻辽时,宋军太草鸡,灭辽任务几乎全由金国完成,金见宋如此无用,盟生了灭宋的想法)“!说完这句话,他就气昏倒了,跌倒在龙床前。群臣赶紧急救,赵佶醒了以后要纸笔,用他那别具一格的"瘦金体“写下了他"伟大"的诏书:皇太子(赵桓,钦宗)可即皇帝位。写下这句话之后就放下笔,与蔡京,童贯等近臣去亳州,镇江避难了。也就是说,金兵打来了,老子不干了,谁爱当谁当去!听说过凭实力坑爹的,这赵佶可是凭实力坑儿子的典型。
太子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
京城的百姓看到宋徽宗的亲信蔡京,童贯集团倒台了,纷纷跑来揭露他们的罪过。要求处死童贯,蔡京等"六名"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宋钦宗迫于形势,不得不惩办群奸。老百姓高兴了,濒临灭亡的北宋王朝又有了一线生机。可是这位宋钦宗也是个怂货,畏敌如虎,并不敢率军抗战,也想效仿他老子的法子一跑了之(他心里一万头草尼马路过:我不想当皇帝啊)!
正在处境艰难的时候,大臣李纲入朝。他看见皇帝,皇后都准备好想要逃跑的家伙什了,李纲当即高声厉问护驾的禁卫军们:将士们,你们愿意死守京城呢,还是愿意随皇帝出巡(逃跑)呢?禁卫军们都表示:愿意死守(感动的眼泪花花的啊)!宋钦宗这怂货反而犹豫起来,李纲又说:金人逼近,你这样跑路被敌军快马追击,你怎么跑得掉(人家可是玩马背工作的民族)?这货一想:有道理啊,咱家玩书画的去跟人比赛马?这不找死吗?于是作出了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正确的决定:不跑了,命令李纲组织防御工作。
李纲这边正忙的脚后跟打屁股的组织防御工作,宋钦宗这个怂货又派投降派代表去金军大营求和(老赵家的老传统了)!说好了给金人多少东西呢:
黄金500万两。
白银5000万两。
慈禧是真的疯了吗,居然同时对十一个邦交国宣战?
首先,慈禧并不软弱;其次,对11国开战也不是突然的举措。
说慈禧软弱的,真的是对那段历史一点都不了解。慈禧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内,大臣甚至皇帝都得在她跟前俯首帖耳;对外,似乎除了赔钱就是赔钱。问题是,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至少对外不是。慈禧对外的态度是相当坚决的,这可能和她早年间和咸丰一起仓皇逃难到热河、眼睁睁看着圆明园被烧掉有关。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884年,法国对中国在越南边境滋事,中国立刻展开反击,最终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还气死了派遣军主帅孤拔。由于当时的军机处大臣办事迟疑,慈禧甚至撤换了全部军机处人员,这就是著名的甲申易枢。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和十一国开战呢?两个原因,一个是老太太已经有点老糊涂了,另一个则是她的那口气一直咽不下去。
当时的舆论,是洋人支持光绪,要跟慈禧对着干。这种谣言本来置之一笑就可以了,但是权力欲极强而且在戊戌政变过程中对光绪彻底丧失信任的慈禧偏偏就吃这一套。而一心想做摄政王的端郡王载漪、死硬保守派刚毅等人又在主持朝政,于是义和团就进了北京,一场仇洋排外的轰轰烈烈的大火很难扑灭了。
另一个问题刚刚已经说了,就是慈禧一直对四十年前的那场劫难很难释怀。
此时的老太太岁数已经大了,一个女人,在这个时候的理智程度是比较弱的,尤其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制止她的时候。
所以,大错铸就,这就是惨烈的庚子国变。更讽刺的是,慈禧想报四十年仓皇北狩的仇,最后却逃得比上次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