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天池是在武汉吗?和木兰山有什么关系?
木兰天池是木兰将军的外婆家,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毗邻木兰山。木兰天池和木兰山同在武汉黄陂,同是国家5A级景区。木兰天池有山有水,避暑好去处。木兰山有山,有水,有石,佛道两教共处一山,每年海内外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我读小学时在春节期间从家里步行去过木兰山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木兰天池位于武汉黄陂区长轩岭街道,由飞瀑、溪潭、怪石、奇木“四绝”构成的自然景观达200多处,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绝,素有“湖北的九寨沟”、“武汉的庐山”之说。木兰天池与木兰山均属于黄陂木兰景区群,同样有着深厚的木兰文化,均是国家5A级景区!
石门锁大别,天池秀木兰。古道接悠远,山气入青岚。溪涧听天籁,飞雪落幽潭。空山不见人,但闻溪流声------这是诗人对于木兰天池的描述。除了自然景观木兰天池耗巨资打造华中首座吊式跨山玻璃天桥同样是木兰天池景区的一大特色,深受广大游客喜爱,行者君也去体验过数次,刺激却又安全,推荐指数5星。
同时木兰天池还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游客进行森林沐浴的最佳去处。值得一提的是木兰天池距武汉市中心仅55公里,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木兰天池和木兰山是两个景区,都在武汉黄陂区。据说黄陂是木兰故里,木兰天池是木兰将军幼年生活的地方,木兰外婆家就在天池长轩岭街道。
木兰天池由“浪漫山水”、“高峡人家”、“森林公园”三大主题公园组成,有上八潭,下三潭,大瀑布等景观,山水之美堪比庐山与九寨。
在木兰天池景区,有一处景点“木兰外婆家”
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子,走进去看看,都是平常农家的陈设。
相传木兰的外婆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她名叫黄英姑,心灵手巧、善良贤淑,不仅耕犁纺纱样样擅长,还精通武术,是木兰幼年的启蒙教练。她自创了一套“红松剑法”,并传授给了年少的木兰。后来木兰在“红松剑法”基础上升级成了“木兰剑法”,这为她后来替父从军、拼敌沙场、屡获战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堂屋里有小木兰和外婆的塑像,旁边摆放的兵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习武之家。木兰小时候由外婆带大,就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木兰从小聪颖好学,文武精通,成为周围孩子的榜样,连木兰外婆家门口的水井,也被封为神井,称为“聪明泉”,引得周围的人前来提水。
木兰山本地人要门票吗?
是的,木兰山本地人也需要购买门票。
1.这是因为木兰山作为一个景区,需要付出相应的费用进行维护和管理,这些费用主要通过门票收取。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非本地人,都需要根据规定购买门票。
2.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旅游旺季或节假日等,景区可能会规定只有穿有指定工作服或者接待证的工作人员或特殊群体能免费进入,也需要规定门票的规定购票。
1. 是需要门票的。
2. 因为木兰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需要维护和管理,同时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来保持其环境和设施的完好。
门票收入也是用于这些方面的重要来源之一。
3. 此外,门票也可以控制游客数量,保证游客流量适度,减少对景区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同时,门票也是游客享受景区服务和体验的门槛,通过购买门票,游客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该景区,并且在享受丰富体验的同时,也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木兰山和云雾山哪个好玩?
云雾山好玩。
云雾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因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
这里的山水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云雾山的主峰海拔709米,是武汉市最高的山峰之一。
在云雾山,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风光,还可以参观谭鑫培故居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
武汉木兰山的由来?
木兰山原名建明山、青狮岭,传说巾帼英雄朱木兰曾在山下居住,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山上建寺纪念,山亦更名木兰山,木兰八景之一。
木兰山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清。采用干砌的方法,依山就势陆续建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形成规模宏大的宗教建筑群,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以古寨区最宏大。古寨环两座主峰一周,长5公里。寨垣依山就势,以青石干砌而成,高4米左右,现保存基本完好。寨内建筑均就地取石干砌,不用沙浆勾缝,历数百年风雨而不倒塌,别具特色。
花木兰是河南人,为什么湖北也有一个木兰山,湖北木兰山名字的由来和花木兰有关吗?
你开头就下了论断,这就是准备先入为主,给别人下套,呵呵,花木兰本来就是历史虚构人物,又没有什么定论,目前为止全国主要有四地在说都是花木兰故里,这四地是河南虞城说,陕西延安说,湖北黄陂说,安徽亳州说,都找了专家学者,开过研讨会,引经据典,找书籍,找实物……目前为止最有力的还是黄陂说,旅游经济最成功的也是湖北黄陂,以下图片均是本人其中拍摄,
说来说去,都是想发展经济,开发旅游,目前最成功的就是湖北武汉黄陂木兰山,以木兰山为主的木兰生态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最高级别5A景区,
既然敢说花木兰故里在黄陂。那么肯定要有佐证,“武汉黄陂说”:木兰本姓朱,黄陂人氏,木兰山下是其家。甚至有人明确提出,木兰出生于武汉黄陂木兰山北麓之古双龙镇(今姚集大城潭村)。若以此推断,至迟在南北朝时,就已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将军故里了。古籍中的《木兰奇女传》云:“木兰,姓朱,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今黄陂古为黄州府辖)双龙镇人。”而在木兰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将军坟,并发现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这些点点滴滴都证明黄陂为木兰故里。首先收入《木兰歌》(即《木兰辞》),意即表明木兰辞所叙述的木兰故事发生在黄州之黄陂。《古今图书集成》编纂体例严谨,汇罗资料精当,其对黄陂木兰史事言之凿凿,这些资料实物诚木兰故里在黄陂之有力证明。有兴趣爱好的欢迎来考察考证。
目前木兰山主峰祈嗣顶高度为海拔582.1米,是大别山南麓高峰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地质公园,武汉地质大学的考古基地。
木兰山是千年香火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木兰山传统金秋庙会的第一天。来自鄂、豫、皖、湘、赣的香客陆续涌向木兰山,上山的路边排满了车辆,广场上挤满人群,等待零点“开山门”的祈福 钟声,进入寺庙敬香祈福。是全国少有的佛道两教共处一山。如果花木兰真的和黄陂没有联系,那么隋唐时代就建了这些建筑物又是什么原因呢?下图隋唐建筑物
每年海内外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已被列为国家重要景点之一,进入全国假日旅游信息预报系统。
自前向后有南天门、二天门、回光殿、木兰将军坟、木兰殿、斗姥宫、朝天门、报恩殿、帝王宫、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阁、金顶等景点。
花木兰代父从军,杀敌报国,她是个奇女子,是个巾帼英雄。
千百年来,民间流传她的传说,传唱她的故事,可为普天下的女子们长脸了,花氏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她的荣誉属于中国。
说花木兰是河南人?
我也是河南人,我支持!
有人问了,花木兰既然是河南人,那么湖北怎么出了个木兰山?
我猜是这样:花木兰是个历史大名人,她的足迹,遍布的地方多,也许,花木兰到过木兰山这个地方,在当地还有什么事迹,当地人为了纪念花木兰,是以称呼山名叫做木兰山。
以名人的名子命名一个地方,现代不乏例子,古代也应该有嘛!
河南的朋友们,你们说,我说的有道理吗?
不能只要名字相似,就往一起联系吧?别的不说,“龙城”一词,指哪个城市?在百度上搜一下,至少会出现濮阳 天水、诸城、太原、常州、柳州、朝阳七个结果。难道它们之间也非得有联系?说到花木兰,应该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既然是虚构,当然也不存在籍贯的问题。说她是河南人,恐怕是穿凿了。
木兰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木兰词》中,还没有姓花。也许是没有姓氏,也许是姓木。《木兰词》是北朝民歌。北朝时,与少数民族作战的汉族,有可能是河南人,但也有可能是河北、山西等地。不过肯定不会是湖北。因为南北朝分界,与“阴山”“燕山”的敌人作战,不可能到湖北去动员兵力。
所以,湖北的木兰山,肯定与代父从军的木兰没有关系。
木兰也是一种花木。古人起名字,也喜欢用前朝名人,比如《京华烟云》的女主人公,就叫姚木兰。所以湖北木兰山,可以跟这些典故去找找关系。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湖北黄陂养蚕,也是棉产区,而河南是小麦种植。2,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湖北黄陂称父亲为“爷“,父辈叔叔也称“爷”。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从湖北黄陂经过艰难跋涉,才能到黄河边。而黄河在河南省内,不存在长途骑行。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从战场返回湖北黄陂才有上千里。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只有南方黄陂才睡床,而河南北方基本睡土炕。6、磨刀霍霍向猪羊。黄陂人养猪羊又吃猪肉,草原游牧少数民族不养猪。所以,仅仅从木兰辞这几点的字面可知,花木兰家乡是在中原南边的湖北黄陂,可能性极大。
花木兰是世人皆知的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深入民间。
花木兰是哪里人,那就从《木兰辞》说起。《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讲途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不甘劳苦,抗击外敌的英雄故事;所以,花木兰史无其人,是诗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其诗中来看应是北魏征伐柔然的战争,因此花木兰应是今山西人。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洛阳。据与柔然的战争推断:花木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
花木兰虽实无此人,但历代巾帼英雄层出不穷,于是便皆冠以“花木兰”之名。🉐
今天介绍一位真实的巾帼英雄,“阆中花木兰”一一韩娥。
贞女韩氏,保宁人。元末明玉珍据蜀,贞女虑见掠,伪为男子装,混迹民间。继而被驱入伍,转战七年,人莫知其处女也。后从明玉珍破云南还,遇叔父赎归成都,始改装而行,同时从军者莫不惊异。洪武四年,嫁为尹氏妇。成都人以韩贞女称。
一一《明史•烈女传》保宁府(府治阆中)🉐
韩娥,元末四川保宁府阆中县人,十二被乱军所掳,遂改男装从军,随明玉珍征云南。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韩娥举止检点,谨小慎微,事无大小,都尽力完成,因而全军上下都深信不疑。后随叔父归蜀,改回女装嫁与成都新都县马复宗。为纪念韩娥今阆中与新都皆有木兰乡。
代父從軍花木蘭,運籌機巧敗柔然。
信來巾幗非為夢,貞女韓娥入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