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什么时候建立的?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2020年6月17日,由于新冠疫情,雍和宫采取了闭馆措施,暂停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暂停一切集体宗教活动。
雍和宫历史详细介绍?
一开始是康熙年间,康熙帝在这里建造府邸赏给了四儿子胤禛,胤禛封为雍亲王,这座府邸也叫雍王府,乾隆就是出生在这里。
雍正继位后,雍王府作为帝王的潜邸,改名雍和宫。皇帝的潜邸不适合他人再居住便改造成了寺庙,一直存在到今天。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
雍和宫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