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铜奔马脚下是啥?
马踏飞燕是也。
当时甘肃省博物馆的临时负责人王毅认为:铜奔马蹄下踩的这只鸟双翅较身躯略小,膀梢尖细,疾飞时膀梢向外与身躯平行,呈三叉式,这正是飞燕形象的反映。在他看来,创作者意在用飞速最快的鸟衬托马速,而鸟中飞速最快者正是飞燕,他询问郭沫若能否将这一造型称作“马踏飞燕”,郭沫若对此表示同意。
东汉铜奔马脚下是龙雀。
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文称:该系教授宁强于2020年8月26日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考察时,发现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只鹰。经过比对相关考古资料,分析研究后,宁强认为应将“马踏飞燕”铜奔马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铜奔马 东汉 武威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那么这是谁的鹰?鹰和马是什么关系?马踏飞鹰造型的铜雕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带着这些疑问回到北京后,宁强教授开始比对相关考古资料,查阅历史记载,寻找准确答案。
近日,这项研究获得新突破。宁强教授发现,这只马蹄之下的鸟其实是匈奴王冠上的权力象征之鹰,而这匹奔跑的马则是汉代河西地区出产的训练有素的军马,这件“马踏飞鹰”造型的青铜雕塑的主题与陕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战胜匈奴的纪念性雕塑。因此,这件著名的“马踏飞燕”汉代铜奔马应该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马踏匈奴 西汉 陕西兴平 霍去病墓
据了解,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青铜作品,从1969年10月出土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研究历史,最初是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又有“马超龙雀”“天马逮乌”“马神天驷”等诸种称谓。
1983年,这件铜奔马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形象早已风靡全球,影响巨大。
古代的马和现在的一样吗?
在中国古代时候,马匹作为最常见,最好用的交通工具一直都深受重视,马匹既能作为代步工具,也能训练骑兵,可以说是非常好用了。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见信使大喊别挡道,八百里加急这一类的话。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什么叫八百里加急,小编先来给大家解释下,古人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指的是,日行八百里,相当于400公里的路程,但这个日行八百里不是用一匹马跑八百里,而是要去中途的驿站换马,一天要换好几匹马才能跑到八百里。
而且一天要跑四百公里,按照跑路时间10个小时来算一个小时就要跑40公里,相当于一辆电动车的速度了。对于马匹来说是非常劳累的一件事。能跑八百里加急这个级别的马,可以说都是上好的马,但就是好马,这样频繁高强度的运动也会对他造成重大的损伤,马匹在快跑的时候一般跑个10来公里所有就要休息一下否则就会吃不消。可想而知这一路上要换多少匹马了。所以八百里加急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可是要有紧急军情才能动用的。一般的驿站日行三百里就可以了,快一点的话就是日行500里这样也很快了。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马的耐力也是有限的,他在飞奔的时候,也是很消耗耐力的,一旦耐力消耗完毕那么马就会停下来,如果强行让跑的话就会累死。如果把马匹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次跑个30里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想要跑得快点的话那么跑个300里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很容易损伤马匹,差一点的马就要累死了。一般情况下马匹的时速在20到60码这个范围内,80迈起步你是别想了,基本不可能。
当然这也是分地形的,碰到好跑的平原地带自然就可以多跑一段路程了,如果是好马慢跑的话一口气跑个一百公里不是事,在高可能好马也会累死了。如果是走走歇歇的话,一匹好马一天还真的可以跑一千里。不过这么好的马一般人还是买不起的,这种马匹都是八百里加急才能用得起的上等马。
根据现代的马匹比赛记录,一匹好马要跑完100公里也要花上8个小时,可见八百里加急每天至少要换4匹马才能维持日行400公里的速度。跟古代所描述的千里马,汗血宝马,纵使真的是稀缺品种,那么跑100公里也是需要7个小时的,当然如果是冲刺的话那就比较快了,现代的马匹记录中跑得最快的马是英国的纯血马,一公里比赛中只用了53秒,换算成时速大约67公里左右。总之所谓的千里马根本就不存在,就算是24小时不停地跑300公里每天也是极限了。千里马更多的也只是个美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