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南的安平古堡有人去过吗?
台湾台南的安平古堡,是台湾目前的一级古迹与观光地点,每年吸引很多很多的观光客!
安平古堡最早建于1624年,又叫奥伦治城、热兰遮城、王城、安平城、台湾城,是一个建立在台南市安平的堡垒,是荷兰人为了在台湾有一个可攻可守的据点而建,为台湾最早的要塞建筑,以前是荷兰人统治台湾的中心枢纽,也曾是郑成功郑氏王朝统治者的住处。
1661年郑成功将此地改名为安平,今日的纪念馆风貌,边墙残留七十多公尺长的外城,南墙残壁依然存在,老榕树四处攀爬,红砖褪色,是300多年来唯一存在的历史遗迹,诉说着以前过往的沧桑。
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安平古堡,并成为一级古迹和观光胜地。目前安平古堡纪念馆有两处遗迹:「台湾城残迹」及「热兰遮城城垣暨城内建筑遗构」。
去安平古堡玩可以规划安平古堡附近古迹一日游,畅游热兰遮城博物馆、台湾城残积、安平树屋、夕游出张所、德记洋行,还可以去安平老街吃古堡蚵仔煎、陈家蚵卷、阿布丁丁、瑞珍虾仁馄饨、周氏虾卷、阿财牛肉汤、东兴蚵嗲都必吃,还可以带蜜饯和安平虾饼当伴手礼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地址:台南市安平区国胜路82号
开放时间:08:30a.m到05:30p.m;全年开放。
费用简介:
前几年咱们这儿去台湾旅游的人很多,估计去台湾旅游的人,尤其是自由行的人,大都应该去过安平古堡吧。因为那里在台湾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页。在这儿跟您分享一下,当时我写的记录。
台南郊外有座安平古堡,它是台湾最古老的城堡,建于明朝末期。当时,荷兰人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先是来到葡萄牙人居住的澳门,没占到便宜,便北上来到福建沿海,占据了澎湖,明朝派出军队与之谈判,荷兰人势单力薄,只好撤退,但他们并没走远,而是来到了台湾,在此建设了这座城堡,当时叫热兰遮城。
荷兰人的目的是贸易,占据台湾后,这里成为大陆、日本、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
荷兰人占据台湾40年后,郑成功向荷兰人发动进攻,收复了台湾。这座城堡从此成为郑成功的王城,并更名为安平城。
到了康熙朝,朝廷从郑氏家族手中接手台湾,这座城堡成为军事设施,不再是台湾的政治中心了,政治中心搬移到了现在的台南市区。400多年前的城堡,如今只剩下一堵围墙。更多的墙砖,已经在清朝后期,拆迁到附近建了一座炮台。
现在安平古堡内的高台与房屋,是日本占领台湾时期修建的,用作海关宿舍。至于旁边的观景塔,则是1975年才建的。
明末郑成功的舰队有多强大?
先说结论:郑成功的舰队在亚洲来讲可以说是没有敌手的,但欧洲主要几个海权国家的正规海军眼里可能是不值一提的,更别说什么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了。葡萄牙和荷兰在亚洲的武装商船和护航舰队,由于数量劣势,在郑成功控制的近海是撒不了野的;但是即便如此,郑成功的舰队主要依靠的也是仿制西方战舰和西方大炮,整体上已经落后。
郑成功画像
郑成功的舰队里包括有:大熕船、水艍船、犁缯船、沙船、乌龙船、铳船、快哨船。这里面大熕船和水艍船属于主力战舰,这是在船首安装一门仿制欧洲巨型舰炮的大型战舰,炮子重24斤,大致相当于欧洲32磅炮,称为“龙熕”。关于大熕船是什么样子,这个恐怕还有争议。有的说法是大熕船其实是仿制欧洲的盖伦帆船,这个说法是成立的,因为郑成功和欧洲殖民者打了很多年交到,也打过不少仗,俘获、仿制欧式帆船也不难。
欧洲的32磅重炮
而郑成功装备的中式帆船统一被荷兰人成为“戎克”船,即Junk,词源可能来自于福建话里的“䑸”,即中式帆船。当时郑成功手下的戎克船多达数百,但能够当作战列舰打炮战的大型战船只有80多艘。按照《明档》记载:“职猶记粤东与镇臣郑芝龙破刘香时,阅其战舰,坚原如铁城,每船可安置大铳二十四位”,说明中式大型战船也只能放置20多门火炮的水平,这一点有多处佐证,一个是荷兰人绘制的福州城地图里的中式战船,另一个是下图欧洲人绘制的19世纪早期中式战船中可以得到佐证。这个水平放在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海军里只相当于四等战列舰,而一等战列舰可载55门以上的火炮;更不要提早在16世纪中叶瑞典已经搞出过104门炮的大型风帆战舰了。
荷兰人绘制的中式大型战船水彩画,两侧各9樽炮位,船尾还可以看到有2门
郑成功的舰队的确强大,毕竟是打败过西方强国荷兰的海军舰队,绝对不会差的。但要说他有多强?这也不至于
郑成功的舰队最大的战绩就是收复台湾的战争。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战局,其时大清入侵中华,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越来越小,郑成功没有了根据地,遂决定把斗争中心转向其时荷兰人占据的台湾。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经过苦战,终于打败了东印度公司的远征军
但这并不能说明郑成功的舰队战斗力高于荷兰人,毕竟当时的荷兰人舰队只是远征军罢了
我们来看看当时中荷双方战力对比,在台江的遭遇战上,郑军出动60艘战舰,而荷兰4艘,舰船数为15:1,郑军获胜;而厦门海战则是郑军150艘战船迎战8艘荷兰战船,可见从单艘战船的作战能力上,郑成功的海军是不如荷兰海军的,郑军能成功,很大程度上还是人海战术,如果同等条件下郑成功的舰队远渡重洋攻打荷兰舰队,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郑和舰队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国家不惜工本的支持。郑和七下西洋,舰队最庞大的一次甚至携带了2.7万人的陆战部队。加上运送这些部队的船只、水师自身的战船和舰队补给船,总人数不下十万人。
船只千余艘。没有明朝政府的倾力支持是做不到的。整个明朝全力支持的舰队那强大是理所当然的,所到之处无有抵抗者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这种耗费国力进行远洋航行,却没有获得相应回报的行动注定不可持久,随着明朝国力的逐渐衰弱,郑和的远航也被迫终止,曾经强大的舰队最终烟消云散。
关于郑家舰队如何,大清负责平台的福建总督姚启圣,曾在给康熙皇帝的奏章上有描述,“火器之利,兵舰之强,不亚于荷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郑氏纯铜大炮,清家曾称作“铜龙火炮”,长2.1米,口径11厘米,前细后丰壁厚,且有纹饰,经学者研究证实为郑家仿制的红夷大炮。如果以此布置船上,威力非小。不过,也曾有发现宁远红夷者,长3米,口径125毫米,即史书所载“威震十里,无不立碎”“糜烂十数里”。郑家当时能造这么重的大炮,并非偶然。其独立研发之久,工艺之精淇,由此也见一般,且基本能满足军事需求,可见当时师学洋夷之深,难怪姚启圣深为感叹,“更非我之能及”。郑作为师学第一人,才会建有平台之功业。
庞大的规模
根据史家的研究,最盛时,郑家有舰2000余艘,吨位达到8万,坐拥庞大的一支舰队,并非偶然的。其有厚实的财力,被表述为海陆十大商,海上贸易遍及东南亚,当及时,“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有财力,还有福船的基础,大明的造船家底,更不可觑。虽说大小不一,型号庞杂,有自造船型,也有引进西洋舰型打造的,但其庞大的规模,在东方可以说无人能及,其中之一被称为“三桅炮船”者,五层船舱,长达80米,桅高4丈,是其舰队中的主力,也是较大的一型。另一运兵用的大型福船,排水量已达到253吨,据说其原型即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主力战舰载以仿制于西洋的铜龙大炮,或以百子和神机炮,舰员则使用千花铳、鸟铳、鹿铳等火器。
平台之役
1661年的台江海战,是最重要的一次海战,当时郑军出动的战船达到了60多艘,与荷属东印度公司的4艘战舰对阵,大战的地点就在鹿耳门水道附近进行,敌人利用炮多射程远威力大的优势,一度曾使郑舰多有不利,但凭郑军毫不退缩,加上郑成功丰富的海战经验,家门口补给便利的优势,与其混战一处,巧妙地避开了火炮射程的不足。郑师越杀越勇,团团将其包围,近处战船则与其缠在一块,向荷舰一次次冲锋。交战中,两艘荷舰被摧毁,另两只得以逃遁。海战就这样打完,接下来就是陆战,郑军架起大炮轰击荷兰殖民者所筑热兰遮城,位置在今天的台南县安平古堡。荷军更非对手,台湾就这样被收复。